找到相关内容100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(1)

    昏迷。)此杂乱思之意根,终不能见湛然明了觉性;因意识最活跃,一时难以调伏,非修戒定慧无漏,不能断惑证真,云何以此意根,为本修因,欲令初心,速获圆通?”   以上五根介绍完毕。  本经开篇,佛先...第二节、观音耳根法门在经中的地位   《楞严经》以观音耳根法门为最重要。  太虚大师,在圆觉讲义说到,《楞严经》属于真常唯心系,真常唯心的教法通常归纳为种如来藏。这空、不空、空不空的种如来藏,...

    普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1849641.html
  • 佛教在印度和中国传播的进程

    表业等五业。由表业而形成无表业,由无表业的相续,即招致将来的苦乐果报。  ④修道论与果位论。佛教的唯一最高目的,是在求得众生的解脱;要求解脱的方法,便是修道;修道的重心是戒、定、慧;以戒定慧无漏而包摄一切善法。戒定慧相互为用,乃为各派一致的见解。唯其大众部重于慧,乃为“慧为加行”之说;分别说系重于戒律;说一切有部重于禅。——修道论  在小乘圣果,分有及无学两类,自初果至果为学人,四果为...

    耀 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5250844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法僧三宝》(2)

    ,说到人一期生命的生老病死;又从小乘法说到大乘法;从森罗万象的客观世界,说到内心的尘刹无明。从时间上能贯穿三世因果,从空间上则横遍十方世界。三藏十二部所记载的是戒定慧无漏的真理,吾人若依无漏...正理方向努力前进,勤修戒定慧;□正定:正当的禅定,即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,身心注于一境,消除一切杂乱,以养成圆满的人格。   □空,不仅为佛法的重要思想,实为佛法不共世间法的主要特质。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651970.html
  • 福严寺志

    念佛共修会中,开示法义,如洒甘露,令增正信。上人深感戒为无上菩提本,长养诸善功德,况乎为戒定慧无漏之首,戒能令身口意业清净,而后自在产生定,引发无漏圣慧。为令出家二众恒念佛之本怀,在家二众深识戒之...戒定慧。[13]   福严精舍落成后,首先来住的有印海、唯慈两位法师。1954年冬新竹灵隐寺“台湾佛教讲习会”结束,原在灵隐寺自修的妙峰、幻生、果宗等诸师也转来福严精舍安住,接著有从香港来台的续明...

    阚正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0652357.html
  • 佛乘宗要论(1)

    爱与五钝使 五 五欲 六 戒定慧无漏 第四节 灭尽为究竟 一 灭尽妙离 二 辟支佛及四沙门果 ...根本,首当离五欲。诚能不为五欲之所沾染,则得超过欲界或得须陀洹果矣   六 戒定慧无漏   上言所离之贪爱。此言离贪爱之方法在无漏无漏亦曰增上学,虽通于大小乘以至究竟,但在小乘...

    太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0455125.html
  • 佛经的集结与特色

    熄灭。   这个故事中的小鸟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,他在多生多世之前就已实行菩萨道精神——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。本生谈记载的就是这种菩萨道精神的故事。   修行一定不离戒定慧无漏,这是大小乘共同解脱的根本,修菩萨道同样要与此无漏相应。我再讲一个菩萨行为的故事:   释迦牟尼在过去多生以前,有一次与五百个商人到大海里去捞宝。回程时走到荒郊野外,天色已晚无法再赶路,于是大伙儿就在...

    宏印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62555281.html
  •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

    时教中,所宣说的真谛--根本佛教的哲理,不外是阐明迷悟两种因果的原则,和说明外界一切现象之虚幻,而显示众生本具理性之真实。使众生在真理的启示下,冲破愚痴困惑的迷网,从戒定慧无漏的实践中,揭开物质的黑幕,粉碎私我的枷锁,以摆脱人世间的忧悲苦恼,跃登清净快乐的涅槃圣城。其无漏的教诫,令人知行并重,虽然含有教育的意义,和哲学的依据,但其最后之目的,无非叫人出离生老病死的苦海,导向常住安乐毕竟无生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059543.html
  • 天台止观-如来禅

    本心原来是佛,故假修“止”净化心识故。就初机而言,“止乃伏结之初门”,戒定慧无漏以禅定为中枢,因禅定而观照,故谓“观是断惑之正要”;“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,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。 止是禅定之胜因,观是...一心三观,一境谛。为大乘不得意者,故说次第谛也。[10]  ┌ 天台智者大师 ┌ 一、圆顿止观(即摩诃止观)二十卷。依般若融  │ (祖)出四部 ─┤ 通,空生大觉,汇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3860564.html
  • 《六祖坛经》的思想

    相对的相以及体用相对的相。   七、《坛经》的生活实践   佛教徒的生活实践通常是用戒定慧无漏作依准;依戒摄身,依定摄心,依慧指导身心的行为,这是佛法不变的原则。在受戒之前需要发愿、忏悔,发愿...敦煌本《坛经》是由六祖的弟子法海所辑。看起来敦煌本的应该比较可靠,而且宗宝编的《坛经》在文字上也比较通顺,可能是後期经过传、抄、润饰而成。目前又发现曹溪本,其实就是宗宝本的另一种抄本。以上种,文字各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0963968.html
  • 禅海六十年 ——“且以惠能自居 谈泳君的肯定”

    佛陀之教,以戒定慧无漏的修持,指导信众去清净一切诸业,使得诸业尽消,佛性得显,这便是佛而能成佛的谛义;禅宗乃是佛法中的一环,自然也是修持成佛之法;再说,戒为不犯,定为不乱,慧为不痴,原就是针对着“贪、嗔、痴”的无上理法;故佛法中说“毒”,亦即是“应病予药”的方法;阁下,你说,可能因“皆具佛性”的任何人(住世为人,已是业报。)而舍弃“戒定慧的修持”,永远轮回于界内,六道中么?!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464006.html